2010-08-10 旺報 【記者宋秉忠/專題報導】
在業者的積極擴產下,兩岸太陽能電池產量在2009年突破全球的半數,達到52%。但由於上游矽料和下游市場都在海外,兩岸太陽能電池業者勢必要思考如何聯手突破目前的上下游瓶頸。
去年是全球太陽能產業10年來最不景氣的一年,大陸官方證實有「八成業者倒閉關廠」,台灣業者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然而,就在這最灰暗期間,兩岸業者仍然逆勢加碼。
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繼去年底入股電池廠茂迪後,6月又宣佈投資生產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美國Stion公司,此外,像聯電、友達也都加碼投資。
經營太陽能發電廠才能獲利
值得注意的是台商在太陽能產業的投資,幾乎都集中在電池、模組,最後則是爭取興建電廠,這也是大陸業者目前投資的方向。
2008年初,中國環境基金(China Environment Fund)合夥人、已投資三家太陽能企業的張立輝開始大力推廣應用端業務,因為他相信在多晶矽的供給充分的情況下,拓展下游業務具有重要意義。他說,「一旦原材料不再短缺,光伏(太陽能發電)市場就會立刻變成買方市場,屆時競爭的焦點就是爭奪終端客戶。」而成為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可以增強製造商的競爭力。
南京中盛光電隨後從中國環境基金獲得2000萬美元,於2008年年中,在德國成立一家名為ET Solutions AG的子公司,成為系統整體方案提供商。2008年12月,中盛光電與瓦特納集團簽訂一份總額達2億歐元的合約,為其安裝太陽能系統。瓦特納集團是一支封 閉式能源與基礎設施基金的德國發起人。
中盛光電副總裁兼首席銷售官佘海峰向媒體表示,該公司的優勢在於同時精通製造與EPC(總承包)知識,專案在中國動工,加上中國工人參與施工可以降低成本,另外公司還通過合作夥伴提供融資服務。
大陸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廠尚德電力也宣布將向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進軍,並與MMA Renewable Ventures和第三方融資夥伴合資成立雙子太陽能發展公司(Gemini Solar Development Company),旨在開發10兆瓦(MW)以上的專案,並為專案提供融資,以抓住美國大建太陽能電廠的契機。
為歐美與中國搭橋
事長辦公室,就可以看到林國仁的辦公桌上堆滿著能通與其他國內外知名大廠的智財權官司宗卷,最近能通集團還迫使某家世界知名電腦大廠出面和解專利官司,雙方目前正在談判賠償或技術授權事宜。
從電子產品散熱設計起家的珍通能源集團目前擁有近2千項全球專利,旗下專攻節能的能通光電也擁有上百項全球專利,其中包括利用太陽能天窗為汽車降溫(能在3小時內讓車內溫度維持在28度C)、可攜式電池、電子書、筆電散熱等技術。此外,能通光電也在斯洛伐克包下一整條街的LED路燈工程。
林國仁指出,台灣發展太陽能很尷尬,技術比不上日本和德國,市場又不如大陸,想找到立足點,唯有引進歐美的尖端技術,在大陸管理電廠,才 有可在業者的積極擴產下,兩岸太陽能電池產量在2009年突破全球的半數,達到52%。但由於上游矽料和下游市場都在海外,兩岸太陽能電池業者勢必要思考 如何聯手突破目前的上下游瓶頸。
能獲利。像現在電廠動輒幾兆瓦(MW),除了美國、德國、義大利外,就是大陸最有可能建造。
即使做中游的電池廠,大陸也是以100兆瓦作為建廠單位,這種規模的投資至少需要上百億台幣,同樣也是到大陸才有機會。也因此,從去年開始,林國仁幾乎每個月都跑大陸,他認為,在大陸一些比較不發達的地區,如廣西、安徽、新疆,反而比較有台商立足的機會。
台廠技術 高於陸廠
當然,到大陸投資也有風險,像2004年林國仁就曾經中斷過在大陸的投資,此次重返,他找來歐洲的綠能基金,爭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投資,從建造電池廠開始,並根據投資情況向上游的矽片廠發展。
大陸的電池及電池模組已經供過於求,台商此時再到大陸投資,還有機會嗎?
台達電旗下的旺能吳江廠今年2月才量產,6月就已經能達到單月損益平衡,可見大陸市場的潛力。
台達電表示,大陸最好的太陽能電池廠其能量轉換率不過15%,而台灣的電池廠平均轉換率都在16.5%以上,而旺能的單晶電池轉換率已經能達到18%,技術上,包括旺能在內的台商可以領先大陸同業。
太陽能模組是最耗費人力的製程,因此台商業者大都到大陸投資模組廠,這部分台商也比陸商有競爭力,像一般太陽能模組都需要保固20年,但大陸模組廠的封膠老是做不好,因此為賣高價客戶,旺能也自己做模組。
由於看好大陸市場前景,現在吳江廠的產能已經超過新竹廠,今年預計產能是216兆瓦,明年就會衝到360兆瓦;而吳江廠占旺能的營收比重也逐月增加,像2月時營收只占公司的10%,5月時卻躍升到32%,成長3倍。
策略聯盟 才能圖存
台灣太陽能電池廠昇陽科總經理張錦龍指出,兩岸業者可說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像江西賽維就是昇陽科主要原料(矽片)供應商之一,兩年前到江西設廠也是考慮到可以從賽維就近取得原料。
張錦龍指出,台灣太陽能產業發展比大陸大約晚5年,但是台商有品質和信譽的優勢(像中美晶供應的矽片,根本不需要再檢,就可以直接上線, 而大陸產品則必須逐片檢查),大陸有價格的優勢,兩岸在歐洲市場上有競爭。由於台灣仍無矽料生產,因此很多電池廠都依賴大陸進口的矽料,讓台商面臨很大的 競爭。
更要害的是,大陸業者不少是一條龍生產,從上游矽料到下游模組全都自己來,即使模組只賺個3到5%毛利,也能以低價搶單。
現在由於市場轉好,品質較好、價格較貴的台灣產品還能被客戶接受,但未來太陽能產業一定會供過於求,屆時,台灣的品質優勢就會被大陸比下去。
張錦龍呼籲,台商應該改變目前各自為政的經營模式,進行策略聯盟。
留言列表